這次蜜月之旅,除了見識到歐洲豐厚歷史外,也讓我對於台灣人打拼精神,有更深一層的體驗。
話說在蜜月之前,對於歐洲人「重視個人生活品質」一事,早有所聞。
我那長年住在法國的小叔,就是一例,每年要度假各幾次不說,連我的婚禮,原本都是安排了要去滑雪。
而這次的蜜月行,往往一到傍晚5點,店家便紛紛打烊,即便在最繁華的布拉格,8點已經是最晚極限,跟台灣營業到10點,乃至於24小時的麥當勞,截然不同。
於是,常見到我跟亮哥在店家打烊前,飛奔掃貨的狀況,注意,真的是用飛奔地,一來,當地幾項熱門特產,像是kamila戶手霜,台灣團一看到貨,一出手便是以「10條」為單位,常落得架上空空如也,晚一步什麼都買不到,二來,是店員常會提早打烊。
比如說,明明是5點打烊,你在4點45分進店裡時,店員會給你一張臭臉,臉上寫著:「拜託,老娘要下班了耶!」更甚者,直接用手勢跟你比No,叫你滾出店裡。
套句以前我最討厭聽見客戶說的話:「你是不想做我的生意了嗎?」
是的!他們真的不想做生意。還記得,我剛剛提過,台灣團買東西都以[「10」為單位的事情嗎(有一個團員進到店裡,一出手是買100支筆)?只要搬著一堆貨到收銀台等結帳,店員的臉又是垮著,彷彿在說:「拜託,這是有這麼好用嗎?」or「買這麼多,是要用到下輩子嗎?」
所以,大戶是不受歡迎的,至少在捷克是如此。
我們也遇到幾名在捷克討生活的台灣人,狀況截然不同。
一名年輕時便嫁到捷克的女導遊,後來跟老公經營餐館,生意好的不得了,但在「沒有人會嫌錢賺得少」的台式教育感化下,還會擠出時間專門帶團參觀維也納,增加額外收入;另一名台灣人,在當地開了免稅商店,訴求要直接從施華洛士奇進貨,免去盤商中間剝削,然後再以折扣吸引消費者的手法,在復活節整個大歐洲休假三天,店家關門的情況下,仍然開店營業,招攬生意。
對於「賺錢」的重視,沒有誰對誰錯,但,台灣人,你真的很強!
留言列表